close
轉錄》
作者余玉照先生,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,本文係余司長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時,在國立台北技術學院週會學術演講的主要內容)
       
  青年應有國際觀
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國際文教處的任務,就是透過文化、教育的交流合作,交到很多國際朋友。我選擇這個題目,事實上是跟最近主持兩場獎學金的口試,發生的一些小狀況有點關連。
 
有好多位通過筆試的青年朋友來參加口試、面試,口試委員所提出的若干問題中,是測驗這些傑出青年朋友國際方面的常識,結果有那麼兩三位居然不曉得「GATT」代表什麼。我坐在旁邊說「GATT」沒有聽過嗎?他搖搖頭,我再問「G.A.T.T.」有沒有聽過呢?他一臉茫然樣子,這是第一位的反應。第二位的反應,也是男生,用同樣的問題問:「G.A.T.T.」四個字母代表那四個英文字,他不曉得。我說,有沒有聽過關貿總協,他好像也不怎麼熟悉,也沒有回答是或
不是;他緊接著說,「我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」。我說,天呀!這跟政治也不見得有關連,如果我們將來可參與關貿總協的話,這固然有它的政治意義,可是它的經濟意義也是很顯著呀。
 
那位男生的反應,讓我覺得有一點感慨,不管你學的是那一行,如果我們爭取加入國際關貿總協,而成為這個國際組織的一員的話,那將來不用說政治、外交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各個層面的影響都會很顯著的;所以他那種「我對政治沒興趣」,如果是一個偏見,那麼這個偏見影響他太大了,這是我選擇這個演講題目的動機之一。
 
其次,這兩天又有報紙刊載,報導兩岸學術界的人士,在開一個研討會,談「中西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」;標題很大,內容是談中國大陸過去對於西方的文化有很多不同的政策,對於傳統文化也有很多不同的對應方式;而近年來,因為他們走開放路線,發現西方文化傳進來很多不良影響,他們管它叫做「精神污染」;於是,現在又開始重新研究傳統文化,這個報導,也是我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。
 
這項報導,讓我想起新加坡前總理、總統李光耀先生,他曾經接受國際媒體訪問,發表他對儒家思想的一些觀感;他深深覺得在今天西方文化來勢洶洶的時候,我們東方人,尤其是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這些國家地區的人民,特別要重新認知、省思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,在很多方面有其正面的助益及影響。如果,我們平日很重視這一類牽涉到國際社會、東西文化或國際事務的問題,願意去注意、去了解的話,我相信自然而然就會開拓出非常高遠及宏闊的國際觀。
 
國際觀就是我們對國際社會,對整個世界的一種態度、一種認知能力,或者說是一種眼界、視野或意識;如果對於國際事務、國際社會缺乏這種關心,缺乏應有的了解,缺乏思考或批判能力的話,在我的解說裡,就是缺乏國際觀。而生活在今天這個天涯若比鄰的社會,我覺得國際觀的培養建立實在是太重要了。正
因為我有這樣強烈的國際觀、國際意識,所以我在看報紙的時候,就有很多聯想、很多感觸,很多因為某些國際新聞而引發的一些思考。譬如:我帶來兩份報紙、簡報,看到一則新聞:日本文部省施壓日本新教科書塗改南京大屠殺的人數,我因為有國際觀,所以對這類新聞自然而然就很重視。雖然小標題是撰寫該章節作者指出,出版商將某一陸軍單位一天就處理了兩萬五千具屍體,修改為一萬五千,像這樣的標題跟很多其他轟動的社會新聞來比,這算是很小很小的標題,可是我們中國讀者,看到這樣一則新聞,如果心中有一股很堅強的意識的話,我相信不管是標題的字多大或多小,都同樣會寄予關切、寄予重視。
 
東京一位大學教授君島說:「日本文部省曾向一本新版中學教科書出版商施壓,將一九三七年南大屠殺的死亡人數縮水」,君島本人是替出版商撰寫南京大屠殺這一章節的作者;君島告訴日本時報出版社屈從文部省,也就是他們的教育部的壓力,自動修改南京大屠殺的敘述。文部省認為,教科書中所說的大屠殺遇害人數過高,但這個歷史的事實,就是事實,這不是你認為太高或太低就可篡改、任意塗改。像這樣一個事情,如果我們大家都有國際觀,我們都為這件事情表示看法,相信日本會了解我們心中的想法。我舉這則新聞來做一個例子,就是強調國際觀會影響我們對事務,特別是國際事務的很多看法跟做法。
 
另一則報紙簡報,題目是「一九九四年公共廁所座談會、亞太專家的夢,全球公廁飄香」。這個題目非常有幽默感,這是路透社在香港發出的一個電訊:「亞太地區各國公共廁所專家,今天在此間舉行一項為期三天的一九九四年公共廁所座談會;儘管各國公共廁所衛生情況各異,但這些專家都有個共同的夢,那就是希望有朝一日,全世界的公共廁所都能非常乾淨,散發幽香,成為人人喜愛的場所……等等。」這也是跟國際事務有關的新聞報導,我強調一個基本態度,就是我們要關心國際事務,特別是那些跟我們有關的國際事務;如果我們對跟我們有關的國際事務都表現得很冷漠,我們會在今天這個競爭劇烈的國際社會上,變一個失敗的、無聲的人。我們要在國際社會上,變成可以聽見可以看到也可以感覺到的人;希望我們的存在,在國際社會中讓人家感覺得到、聽得到、看得到,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是要全體國人都建立適當的「國際觀」。
 
我實在不願意再見到像先前所述的那種年輕人,對於「GATT」那麼冷漠、那麼陌生的情形。我兩個禮拜前到西雅圖,參加「APEC」一個教育方面的會議;「APEC」就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的組織,我們很高興能夠成為會員國,我也很榮幸參加這個會議,看到與會者所談論話題,很多跟亞洲太平洋未來發展,特別是在教育領域裡有關的許多構想;我心裡就暗暗在想,如果我們不是會員,如果我不能來參加這樣的一個會議,就不知道這些亞太地區會員國代表,開會談了些什麼內容,也就無從知道也無從參與他們這些未來可能付諸實現的構想,我非常慶幸我們是會員國,有機會參加這麼一個重要會議,希望我們「立足台灣、關懷大陸、放眼世界」。放眼世界,就是把眼光投射到外面的大千世界,而不要只是關心我們台灣那些人又在打架,那些人又在如何、如何。
 
光是關心這些還不夠,我一再強調,在國際的競技場上,在生存的競技場裡頭,我們如果缺乏正確的國際觀,我們就會變成失敗者,就會靠邊站;最後,頂多是旁觀,而不能參與。那個時候,我們如何來談在國際社會中活得有尊嚴?如何在國際社會中來爭取我們應有的權利呢?
 
我以前也是沒有什麼國際觀的,在唸書的時候,就是在我的文學、文化的領域,看書、寫報告或者是應付考試,很少思考到國際社會這一類的課題。我的國際觀,是到了夏威夷「東西文化中心」去研究、學習一段時期之後,才很快速的滋長起來。當年到「東西文化中心」唸書之後,我還經過一番遲疑才投入國際學生組織,為什麼遲疑?因為,功課要緊。但是,我毅然決然參與了東西文化中心國際學生會副會長的選舉,我覺得做對了這一件事,經過兩、三個禮拜的競選活動,對國際社團、學生發表競選演說,最後,以最高票當選,然後堂堂進入國際學生會,經常參加他們定期或不定期的會議。
 
我認識了很多各國幹部、同仁、同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,跟我原來所想的很不一樣,自從那次以後,我就對國際事務,或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種種異同,發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既然我們知道國際觀對一個年輕人那麼重要,那麼如何來培養正確的國際觀呢?我認為,值得追求的一種國際觀,是宏闊的國際視野,不僅是關心亞太地區。不只是關心日本、韓國、泰國而已,我們要關懷整個世界;當我們有這樣的意圖、熱誠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會關心:前蘇聯瓦解了,共產主義已經等於淪亡了,這樣影響到全世界的一個重大發展,我們自然而然就會關心。
 
南非過去所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,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了。這也是很大的國際事務,如果有國際觀,你不會覺得它很遙遠,不會覺得它跟你無關,所以,這種宏闊的國際視野,要自己來培養;因為,這個世界深度或廣度,或這個世界對你個人的生活及發展,究竟有什麼意義,完全要看你心靈的座標是什麼。俗話說:「登泰山而小天下」。你沒有登泰山的時候,不會覺得天下這麼小,登了泰山之後,覺得天下變小了,可見得你所站立的位置,你的心靈放置在什麼樣的一個高度,
就會影響你的視野所及;所以,國際觀就是決定你心靈的座標。你把自己心靈放到艾弗勒斯山,放到世界第一高峰,來俯看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就有很多不同樣貌呈現在你的面前,這個世界就會對你呈現不同的意義來。
 
我們除了要培養這種視野之外,第二件事情,就是要培養健康的、正確面對外國文化的態度。我強調健康、正確,乃是因為我覺得,現在很多人對於這一類課題不是很關心,總覺得,有意無意間,外來的事物就是好的,趨之若鶩。有一位人類學家馬里諾斯基,他在研究歐洲跟非洲不同文化交流、交錯的時候,有非常精闢的觀察。他說:很多人都誤會了,以為不同文化交錯相遇時,總會交流在一起、
融合在一起。其實,以歐洲及非洲文化實際的歷史證據來看,不同文化接觸之後,有可能交融在一起,但是,絕對不是機械式的交融在一起,馬里諾斯基說:會產生三種可能的結果。第一個結果是衝突(CONFLICT),第二種結果是合作(COOPERATION),第三種結果是妥協(COMPROMISE)。我讀到這樣的句子的時候,覺得很有趣,三種翻譯代表了三個英文字,正好是以「C」這個字母開頭,所以我就管它叫做「文化交錯三C律」。
 
我們對外來文化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?簡單的說,就是值得學習的、值得作為我們借鏡的、足以彌補我們自己的缺點或不足之處的,你可以接受它,懷抱一種合作的態度。但是,反過來講,外國文化當中有一些不如我們的,不好的,我們應該排斥它;排斥外來文化,自然就產生了衝突,這個衝突就代表你透過批判的過程,不加以接受。這種排斥態度現在很缺乏,而那種 COOPERATION 則太多了,多到什麼程度呢?多到讓我們常常會懷疑有些人崇洋媚外,好像外來的都是好的。其實運用我們的批判能力、思考能力,仔細分析很多外來東西都是垃圾,都是應該拋棄的東西。我們不能夠因為看到外國傳進來的刀、叉,就以為刀、叉比我們筷子好;我們的筷子也很好,為什麼要拋棄呢?如果你拋棄筷子接受刀、叉,你就是代表 COOPERATION;如果你吃飯不用刀、叉,仍然堅守你的筷子,那你就是代表 CONFLICT;你如果吃很硬的肉時用刀、叉,挾其他菜的時候用筷子,那就是第三種態度,所謂的COMPROMISE。
 
過去我們思想界曾經流行所謂「全盤西化論」,這是很悲哀的,很不光彩的一種記錄,為什要全盤西化?每個文化都有它的特色、優點,為什麼一定要排斥自己的東西,而全盤接受外來的東西,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,國際觀還牽涉到這一類的思維:我們對外來的東西,不要盲目的接納;當然,也不要有像義和團那種心態,外來東西都是不好的,這是為反對而反對,那是不智的。
 
總而言之,我們要透過非常嚴謹的,思辯的過程,來做最聰明;最理智的選擇。這個選擇引導你接受或反對或妥協;那種接受、反對或妥協,才是正確、健康的,有了這種正確的態度的話,自然而然你的國際觀就會非常的健康。第三點,我覺得要培養國際觀,就是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。我們中華民國學生也有一些組織,就是參與國際事務的研討會,或是其他代表中華民國去參加國際社團的活動,
這種國際事務是值得參與的。
 
在國內,像扶輪社,六月中旬全世界有兩、三萬個國際扶輪社員在台灣開年會;所以,我們全國各地的扶輪社聯合起來,主辦這樣大型的活動是很了不起的成就。如果各位有與趣,在校園裡可以參加國際事務的研討會或社團活動,在校外可以參加正當的國際組織活動;做為一個國家,希望可以進入聯合國,可以參加很多其他各國的組織或活動。在這之前,我們當然要儘量積極參與國際性的學術活動、經濟活動,包括像「APEC」這一類的組織。參加之後,國際觀自然就會慢慢陶冶,找到最好的位置來發展我們的國際事務。
 
如果有前面三種修養,漸漸就會培養出不亢、不卑的面對國際人士的能耐。現在在台灣將近有六千位外籍學生在求學,也有其他好多外籍人士在經商、工作等等,而你出國之後,當然所見到的都是國際人士;面對國際人士的時候,你的態度是如何,這也可以衡量出你的國際觀是不是夠堅強、穩固、宏闊。
 
以上所強調的是要透過特別的努力來建立良好、健康、正確的國際觀。平日我們應該如何來做呢?我覺得閱讀國際性的,跟國際社會有關的書報雜誌也是一條可行的路;國內常常會舉辦國際性的活動,像文建會舉辦過國際的陶瓷大展、國際舞蹈季、國際合唱節,好多國際性的活動;各位如果有這方面的熱誠,自然就會關心、參與這些活動或閱讀這些書籍,國際意識就會愈來愈強烈。但是這個還不夠,我覺得要培養非常深厚的國際觀,還要做一件事情,那就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有相當的認知,還要加以研究。前面提到的口試,我也聽到某些委員問到這樣一個問題:「你對我們自己的文化了解很多嗎?」大部份都點頭,委員就舉例問,你對孔子了解多少?大家都讀過孔子的論語等等,可是一旦要用英文來表達對孔子的認識的時候,常常都說不出什麼名堂來。像這種對自己文化經過整理、思考,然後加以很有系統的陳述,這種認知跟思考能力以及描述的能力,也能進而加強我們的國際觀。
 
我們要倡導比較文化研究,我們要倡導比較文學、比較音樂、比較藝術,或概括的說就是文化交錯研究,就是:「CROSS-CULTURAL STUDIES」;所有這些研究,
再加上我們對自己文化研究,融合起來,這樣國際觀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像我前面所要求的那麼宏闊、健全而穩固了。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ving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